Sumsky.top 2021 11 18 baoyan series 3
这是记录自己关于计算机相关专业保研/推免认识和经历的系列文章。
本文是第三篇,介绍自己整个推免过程中的经历和心得体会。于我自己而言,实际上是从大二暑假才开始考虑推免这条道路,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个人背景后就从大三开学谈起。
这篇文章中可能夹杂大量主观的判断或看法,希望读者谨记“每个案例都有特殊性”,勿将笔者的选择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信条;叙述间难免涉及到身边的同学、老师和朋友,用辞若有不当,也请多多包涵。
背景
- 京城某中上游985高校
- 夏令营/预推免/综合排名:4 / 29
- 学业荣誉:若干项校级奖学金
- 竞赛经历:无
- 科研经历:两段,第一段无产出,第二段参与的一篇论文已接收,两篇在投(均非一作)
这个背景其实并没有什么竞争力。第一点是排名一般,尤其是在百分比上并不占优势,如果遇到直接用排名百分比筛选的院校(没错,说的就是清深),根本无法通过初审;第二点是竞赛上并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成果(有一两个省三,就直接不写了);第三点,科研上虽然可以勉强称作为亮点,但是比较麻烦的一点是参与的论文作者排序都较为靠后(这与所在实验室的习惯有关),且6月第一篇论文才投稿,8月底第一篇论文才收到录用通知,时间节点其实也是略显尴尬。
大三开学前后
从大一到大二上学期,我的成绩一直处于非常一般的状态。大一整年,自己的精力和重心并没有放在学习上,成绩自然也是十分难看(大类后40%);从大二上学期开始,我已经有意识地开始调整状态,学业情况有所好转但并不明显。大二寒假,新冠疫情突然来袭,整个下学期的学业不得不在家完成,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远离学校环境使人能够更加专注抑或是其它因素,大二下学期结束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在多门专业必修课上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大三开学回校后才得知大二学年的成绩竟然能排到全班第三名:直到这时,我才开始认真考虑保研的事情。
除此之外,大二暑假期间,我也在家人的督促下通过互联网提前了解到了考研和保研的一些基本信息,并加入了 计算机保研交流群 (QQ群号605176069,简称“绿群”),这也成为我保研路上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和沟通交流渠道。
大三上学期
既然有心保研,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政策。对照上一届各学院分配到的推免名额,普通名额比例大致在20%上下,具体到本专业,预计可能只有4-6个名额;而我前两年的成绩恰好在第6名的位置上,这就意味着我是个不折不扣的“边缘人”。因此,能否拿到推免资格,成为了大三一年徘徊在我心头的一个问号,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后续的一些选择。
大三上学期过的非常充实。为了尽快满足培养方案对专业选修课的要求,同时为推免综合成绩中自选课程做好准备,我选修了6门共10.5学分专业选修课,一学期课程总门数达到14门,是六个学期中最多的;与此同时,为了给我单薄的简历增加一抹亮色,我开始考虑参与科研实习,最终选择了计算机学院某实验室的L老师课题组。
同时,出于推免资格不确定性的考虑,我还尝试报名了当年的研究生考试,没想到竟然能够成功通过报名程序拿到准考证,在12月底拥有了人生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的考研体验。当然,由于完全没有任何准备,初试成绩可以说是相当惨淡。
这个学期的期末季是我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一方面,由于选课过多,各种大作业、考试的ddl接踵而至;另一方面,自己已经初步参与到了实验室的工作中来,有一些任务亟需同步跟进。在这里要十分感谢两位队友Y同学和J同学分担了不少必修课大作业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十分感谢实验室的师兄师姐理解我考试周的压力,实验室的工位成为我在ddl中奋战的“温暖港湾”。
大三寒假与下学期
寒假期间,我与实验室师兄一起参与了一篇论文的实验工作,在师兄指导下构建了项目工程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论文成功投稿;另一边,我也获知大三上学期各门专业必修课成绩也都比较理想,加权平均分位居专业第二名,总排名上升至第5位,部分算法可以达到第4位。
下学期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仅有3门,较为轻松;因此,我又选修了3门专业选修课,以期能够在大三结束时就达到选修课总学分的最低要求,并选择刷分重修大一下学期的一门核心课程。这里我的考虑是:虽然自己的总排名已到达第5位,但仍无法确定100%确保自己大三下学期会不会被再次反超以及本专业到底能够分到多少推免名额,所以必须继续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成绩。刷分的课程4学分,正考分数刚过70,如重修后分数90+,则可以提升加权平均接近1分,刷分是利大于弊的。
本学期,我继续参与了一篇期刊论文的实验扩展工作和2月投稿论文的修改再投工作,大概在6月上旬暂告一段落。按照规划,还要在暑假再次投稿一篇论文,顺便作为生产实习的课题。
夏令营阶段的起伏
在报名夏令营时,我有几个基本的原则:
- 报名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等次不能低于本校;
- 除top2外,基本不考虑专硕和直博,0812学硕优先;
- 弱com项目重视导师和方向,最大限度避坑;
清华计算法学的入选与放弃
计算法学项目在绿群里面一直受到较高的关注度,本年度夏令营的报名通知大概在5月下旬出炉。由于该项目不要求推荐信和排名证明,加之我大三上学期刚刚选修过法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我自认为个人背景与项目匹配度较高且准备容易,在论文冲刺的间隙准备好纸质材料成功报名,心想就当练练手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6月15日竟然接到了通过初审的通知,这属实令我十分意外;加入营员群后,更是发现本校竟然只有我一人入选。当然,“首投即中”的喜悦过后,我马上就发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计算法学夏令营要求营员在月底前提交一份自主选题的pre,并在开营期间进行展示,而我在这半个月期间还要准备三门课的期末考试和一门大作业,并准备其它夏令营的报名材料。直觉告诉我,我并没有足够精力兼顾以上所有事项。
除此之外,尽管计算法学广义上计算社会科学的属性令我比较感兴趣,但是该项目仍有令我顾虑的地方:选择该项目读研,其实就意味着转换专业方向,今后的从业道路大概率会限制在法律行业相关岗位上,何况 法律(非法学) 毕业生在部分公检法岗位上还会面临从业限制。一方面是认真准备期末考试,确保自己稳拿推免资格,另一方面是牺牲部分专业课复习时间准备参营项目以及不坚定的参与意愿,权衡之下,我最终放弃了参营的机会,并向法学院教务老师发邮件解释了原因。
接踵而至的拒信
6月下旬到7月上旬,除计算法学之外,我还按照对自己的定位,分别报名了清华深研院AI/DS项目、上交电院直硕、北大深研院、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南京大学的夏令营。十分感谢教务Z老师对我准备材料的支持,对比部分学院教务老师的所作所为,我在申请外校的过程中没有受到来自学院的任何阻力,这一点难能可贵,也深表感谢。
看似报名了很多,实际上,直到7月10日左右,上述院校中只收到了南大的入营通知,除计算所初审仍未结束外,其它5所院校均没有通过初审。通过绿群群友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评估,未通过初审的原因,基本上就是一条:排名不达标。小专业在排名百分比上的劣势(5/30和5/100完全是两个层次)和我自己学业成绩上的缺陷在这里被显著放大了。
本还担心投递过多导致参营时间冲突,未曾想到竟然是0 Offer的结果(南大因自己不想参与且预期时间冲突而放弃了),这让我又陷入了对自己的怀疑之中。考虑到有可能甚至拿不到外校的offer,我还联系了本校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询问继续留在课题组读研的可能性,并打算以此作为保底。
扬帆计划:大三暑假的小插曲
7月11日下午,结束了夏季学期第一周的课程,我在通知群里看到了辅导员转发的“扬帆计划”报名通知,感觉内心中有什么东西好像被触动了一样。回想起大一暑假曾了解到当时还名为“紫光阁计划”的中央国家机关大学生实习活动,能够获得踏入国家机关的机会,自然是十分向往的;而此时这个机会真正来到了眼前(虽然还要经过校团委的一轮选拔),怎能不牢牢抓住?
但是,大三暑假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投入一个月的精力参与这种活动是否值得,尤其是会不会与计算所夏令营和暑假实习的安排产生冲突,让我十分顾虑。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咨询家人同学,我决定报名参加,原因如下:
- “天时”:今年的扬帆计划相比往年扩大了规模,我校分到了20个参与名额,是2019年的3倍;自己当前所在学院总人数少,学院推荐环节很容易通过;
- “地利”:作为在京高校,无需长途奔波到外地,而且可以住在自己宿舍,参与实习少了很多麻烦;
- “人和”:自己在前三年尤其是大一和大二积累了不少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经验,恰好对于此类实习的申请十分有利;从大三开始,自己在这方面的投入显著下降,预期研究生也不会很积极地参加社会工作,所以现在正是自身条件最合适的时候。
因此,我花了一个晚上写好了申请材料,最后也十分幸运地成功入选,成为我校参与本期扬帆计划20人中唯二的本科生之一,实习期从7月19日持续到8月20日。正在此时,我收到了计算所夏令营入选的消息;很不巧的是,夏令营的考核期正好与扬帆计划启动的前几天重合了。
计算所夏令营
说起计算所的夏令营,其实报名的时候有一些偶然的因素:报名系统在6月13日关闭,但彼时自己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期限,就错过了,打算预推免再尝试。但是6月16日上午,我在计算所研招群中看到了报名系统重新开放半天的消息(因为部分同学报名多个研究所导致报名信息冲突,给这些同学一个修改的机会),就果断抓住时机在系统中又提交了报名材料。
计算所的夏令营需要填写报考的意向导师,由实验室组织材料初审。那时我还没做好主动套磁老师的准备,就按照自己之前在L老师实验室做的方向,找到了计算所中类似研究方向的S老师,作为意向导师填了上去,也没有额外发邮件联系;可能也正是科研经历的匹配度,让我成功通过初审,位列正式参营的名单之中。我所报名导师的实验室考核分为机试和面试两个环节。据我观察,参加机试的可能有40-70人,参加面试的有20多人,最终录取的10人出头。机试正好是在扬帆计划启动第一天的下午,我不得不在第一天上午与实习单位领导见面后立即提出请假申请,对方也十分痛快的准假了。
机试题目一共6道,要求2小时内完成,没有OJ,代码要求有必要的注释。对于算法基础十分一般的自己来讲,机试一直是薄弱环节;但此次的机试竟然异常顺利,所考察的内容都较为简单,如二分、链表操作等我在过去两周内还刚刚复习过,最后一题动态规划也在快要结束时找到了解题思路。6道题目提交的代码本地测试均能够通过样例。
机试当晚发布了面试名单和顺序,由于没有实习单位负责同志的联系方式,我只得与实验室老师商量,将我的面试顺序调整到下午第一个,第二天上午赶到实习单位,又申请了半天的假。首次参加正式考核,说不紧张是假的,面试内容包括英文自我介绍、科研经历的背景和细节、线性代数、机器学习的数学知识、信号与系统以及一些“家常”问题,持续了大约20分钟。面试结束后,自我感觉表现其实并不理想,有几个问题回答的明显不能让老师感到满意,只得安慰自己:也算是增长经验了。
再一次出乎意料地,大约在当晚23:30左右,实验室老师竟然打来电话,告诉我通过了面试,邀请我明天到所里与导师面谈具体事项。简直不敢相信!考虑到第二天还要实习,我跟老师约定晚上下班之后到所里面谈。自身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巨大反差让我当晚难以入眠,有效睡眠时间可能不到4个小时。
第二天晚上,我到计算所见到了当初报考的意向导师,虽然略显紧张,但还是发现S老师对我提交的个人自述等申请材料印象深刻且比较欣赏,并愿意接收我在他名下读学硕。又是一个惊喜!我顺势了解了实验室的培养模式,并十分兴奋地给家人打电话汇报结果。
夏令营阶段概览
申请院校 | 层次/方向 | 初审 | 考核 | Offer |
---|---|---|---|---|
清华法学院 | 专硕,计算法学 | √ | 放弃参加 | |
清深 | 专硕, AI | × | ||
清深 | 专硕, 大数据 | × | ||
北深 | 学硕 | × | ||
上交电院 | 硕士 | × | ||
自动化所 | 硕士 | × | ||
南大CS | 硕士 | √ | 放弃参加 | |
计算所 | 硕士 | √ | √ | 学硕 |
预推免阶段的尝试
联系top2导师的努力
说实话,第一次参加正式考核,就能够拿到一个老师、方向都相当满意的学硕offer,这完全出乎了我之前的预期。有offer在手,我的“胃口”就显著提高了:后续只考虑清北本部的直博/硕士以及复交两校的学硕(人菜瘾大的典型表现XD)。
为此,我在暑假抽了一些时间详细了解清华计算机系、网研院、软院,北大信科和软微的导师情况,包括个人主页和Google Scholar页面等,但是兜兜转转,水平过硬且方向match的老师寥寥无几;再加上暑假实验室生产实习课题的进度压力等多方面因素,我直到8月下旬才投出了第一封联系老师的邮件,随后陆续发了三四封。
但很遗憾的是,除了有一封发给课题组博士后的邮件得到回复之外,其它都没有老师的回复,石沉大海。究其原因,可能是时机较晚,这个阶段要么老师已经在夏令营招到了合适的人选,要么已经收到了很多套磁邮件,懒得回复了。
在未名bbs上也看到了几位信科老师招生的消息,但是发现研究方向基本不对口,思考再三,实在没有必要为了title读一个不感兴趣方向的博士,因此放弃了套磁这些老师的想法。
中间还参加了信科某实验室组织的单独面试,由于面试内容涉及较多数学问题,表现不佳,而未能通过。后来发现这个面试似乎也不能在初审和学院考核环节捞人。
预推免: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转眼间到了8月底9月初,各校预推免陆续开始了。因为前期联系老师并不顺利,所以清北两校各只报了软院直博和软微专硕,不出意料仍然都未通过初审。So sad.
除此之外,我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复旦的学硕和上交的直博(预推免只有直博了,报的是军科院联培项目),都通过了初审,其中上交是线下考核,而复旦是线上。
上交的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来到现场才发现参加考试的人数甚至不及招生名额,因此后续环节就比较轻松了,没有什么悬念的拿到了offer。由于之前了解到联培项目在入学后才安排导师双选,且科研方向跟随军科院的需求,因此感到信息相当不透明,对于直博来讲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果断拒绝。
顺带一提,上交的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可以说是相当理想,漫步其中感觉竟与清华园有几分相似;校园周边也并没有传说中“闵大荒”的氛围,而更像是一个三线小城镇。
复旦的考核依然是机试、英语口试、综合面试“三件套”加上极具特色的填报志愿环节。在通过初审后,我收到过一个电话询问我填报方向的意愿并期待我填“人工智能”方向,这与我之前的意向相符,所以就把人工智能放在了第一志愿。
复旦的机试题甚至比计算所更加简单,3道题3个半小时,无OJ,提交代码和解题思路报告,且可以查阅资料,考察内容分别是双指针、最短路、动态规划,没有什么困难地全部完成了。英语面试一般是自我介绍+一对一的提问,我被问到了跟科研经历相关的问题,答的也算比较顺利。
最魔幻的是综合面试,面试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对项目的提问、对机试解题思路的提问(不知道已经写到报告里了为什么还要再说一遍,可能是为了防止抄袭?),以及专业知识的提问。面试时,我明显感觉到面试老师似乎对我的科研项目兴趣不大,提问的专业知识也比较简单(C++基础语法和常见排序算法的相关问题),在我的认知中,但凡是在我校具备保研资格的同学基本都可以对答如流,整个面试不到15分钟就结束了,给人一种很敷衍的感觉。
更为魔幻的是,面试当晚,就有一位cv方向的C老师打来电话,表示看到我面试成绩比较靠前,是否愿意跟他继续读学硕:对比网上经验贴中的面经难度,我实在想不通我是如何得到这个“靠前”的面试成绩的。第二天,又有一位同样是cv方向的L老师来电询问意向,接连两个老师的“反套瓷”让我开始认真考虑复旦的可能性。
26号晚,在尚未给两位老师确定答复的情况下,我收到了复旦计院教务发来的邮件,通知我已经通过预推免复试并说明了填报“推免服务系统”的时间节点。与此同时,我主动联系了NLP组的两位老师,了解到NLP实验室的所有老师目前都没有学硕名额了。
最后的纠结与选择
这样一来,我相当于又收获了复旦的学硕offer,要在复旦和计算所之间“二选一”。
9月24号到27号这三天可能是三个月保研之路上最纠结的几天。两个offer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
- 复旦的offer
- 优势在于华五title和较为满意的生活条件(江湾校区),可以给研究生生活和就业道路提供基本保障;
- 但劣势是无法联系到满意的导师:人工智能方向的导师基本是cv/nlp的天下,但是cv方向我并无兴趣和基础,有意向收留我的老师学术水平也与计算所的S老师有着明显差距,可以说是基本断绝了我学术追求的可能;
- 计算所的offer
- 优势在于区位北京,与我就业城市的意向相符(实习和宣讲会等都与学校所在地域强相关),且老师和方向都令人满意,也保留继续读博的可能性;计算所在计算机业内的综合实力也是全国顶尖的水平;
- 劣势在于国科大在社会上知名度难与复旦这样的传统强校竞争,title和平台效应略逊一筹,且雁栖湖和计算所提供的生活条件无法与复旦相比。
经过反复考虑,征询家人、老师、学长的意见,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复旦的offer,选择继续留在北京,留在计算所读研。
预推免阶段概览
申请院校 | 层次/方向 | 初审 | 考核 | Offer |
---|---|---|---|---|
清华软院 | 直博 | × | ||
北大软微 | 专硕,AI | × | ||
复旦计院 | 学硕,AI | √ | √ | 学硕,放弃 |
上交电院 | 直博,联培 | √ | √ | 直博,放弃 |
尾声:反思与总结
9月28日“推免服务系统”开放,朋友圈和QQ空间迎来了一波刷屏;与此同时我也坐上了离京的列车,半年多后再次回到故乡。远离了学校的环境,重归家人和亲朋好友的视线之中,不知为何,内心中突然泛起了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这情绪里混杂着很多,可能有对未来陌生环境的忧虑,对能够去到Dream School同学的羡慕,对下一步发展道路的迷茫,对自己过去三年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之前选择的重新思考…
如果再来一次呢?这就是我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也是自己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 如果你有一点点保研的想法(不管有没有最终确定未来去向),请务必从大一开始重视自己的成绩,这并不是说要从入学开始就次次争第一,只是要始终保证处于专业内的中上游水平;
- 如果你已经打定主意要走保研的路,请从大二开始联系本校或外校的实验室,争取接触科研工作或工程项目,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如果进展顺利或十分感兴趣,可以继续在组里以争做出成果;如果进展不顺利或不感兴趣,还可以留出时间换一个去处;不管如何,科研工作的经历将会成为你简历上的亮点,你也可以借此提前了解研究生的工作生活状态;
- 当然,科研工作要合理控制参与度,分清主次,以不影响学业成绩为限;
- 如果你有想法保研到外校尤其是名校或名组,请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系统了解目标院校的情况和意向导师,尽早通过邮件或请本校老师推荐的方式与意向导师取得联系,联系老师并不是说只能联系与自己专业或科研工作方向完全相同的,只要有相近或类似之处,都可以大胆套瓷;
- 申请直博项目或者对于导师水平和方向比较看重的话,请务必抓住夏令营难这一难得机会,很多时候预推免即便上岸,也只能挑夏令营被选过一轮之后剩下的老师了;
- 如果你已经在夏令营和预推免的“战场”上,请谨记不到最后不要放弃,不到各方面都完全理想的offer不要放弃,不要让获得offer的欣喜之情冲昏了头脑,也不要因为连续的拒信而怀疑自己的实力。
- 如果在offer或其它事情的选择上陷入了纠结,请“广开言路”,同专业和不同专业的同学、学长学姐,辅导员,班主任和熟悉的其它老师,父母家人都可以多问问,多想想,弄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衷心希望这些文字能够给屏幕前的学弟学妹们带来助力、启发或思考。祝愿我们都能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共勉:)